导航

 

 

Copyright © 2020   南宁市大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桂ICP备20003441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宁  

地 址:南宁市西乡塘北大北路11号南洋商业街2号办公楼-8号
电 话:
151-0781-1772   邮 箱:3166728064@qq.com

解决方案

成本难以对苯乙烯提供持续上升动力
成本难以对苯乙烯提供持续上升动力

成本难以对苯乙烯提供持续上升动力

受成本上升和阶段性供需矛盾缓和的影响,苯乙烯短期有望延续反弹。但是中长期来看,苯乙烯供大于求的矛盾非但没有缓和,还有加剧的可能,苯乙烯下跌趋势仍然难以改变。   成本难以对苯乙烯提供持续上升动力   我国的纯苯进口依存度在20%左右,因此进口货源对国内市场的供应影响较大。四季度,随着日韩及东南亚地区的纯苯生产企业开工负荷下降,进口货源变得紧俏,价格大幅上涨。进口货源价格优势不明显,造成了进口的下滑,华东地区的纯苯库存因此下降。截至12月10日,华东地区纯苯库存为8.5万吨,创年内新低,较3月中旬的高点下降16.6万吨,下降66.14%。不仅如此,10月至11月初,国内纯苯检修企业较多,市场供应进一步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华东地区纯苯价格由11月初的5300元/吨最高涨至近6000元/吨,苯乙烯的成本不断上升。在成本支撑的作用下,11月中旬苯乙烯期货价格重心不断上移。   后市来看,纯苯对于苯乙烯的支撑作用正在减弱。本月前期检修的装置将部分复产,在新增产能投产预期的作用下,市场供应偏紧的局面有望缓和。与此同时,由于终端消费不佳,因此在纯苯上升的过程中,下游产品的涨幅有限,除苯酚外,非一体化的苯乙烯、苯胺、已内酰胺都处于亏损的状态,下游对原料的抵触也决定了纯苯上涨的空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纯苯的供应偏紧,导致成本对苯乙烯的支撑作用显现。但是由于成本上升难以向下传导,纯苯价格上升很难形成正面反馈,难以对苯乙烯提供持续的向上动力。   市场供应存下降预期   从供应端来看,12月没有新增苯乙烯装置检修计划,随着安庆石化装置的复产,国内市场供应有所上升。截至12月12日,国内苯乙烯生产企业的开工负荷为82.1%,环比上升1.55个基点,较去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低于年平均开工负荷2个百分点,市场供应相对稳定。但是考虑到,目前苯乙烯生产企业处于亏损的状态,不排除企业出现临时性停车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目前华东地区苯乙烯库存为8.2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28.7%,处于低位。国内供应有下降可能,库存偏低,供应端的不确定性使得苯乙烯近期易涨难跌。   需求表现好于预期   通常来看,随着年底的到来,苯乙烯下游PS、ABS、EPS将进入淡季。但是今年的情况特殊,苯乙烯下游的开工负荷下降幅度小于往年同期。首先,今年春节较往年提前,因此企业节前备货行情提前,造成近期市场消费表现不错;其次,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缓和,企业的采购积极性升温,这进一步刺激了需求,因此短期苯乙烯的需求好于预期。再次,近期苯乙烯价格上升刺激了下游企业的补库。在这三个因素的作用下,近期苯乙烯的需求好于此前预期。   综上所述,受成本上升和供需矛盾缓和的影响,苯乙烯近期价格出现了上涨的走势。目前来看,成本支撑、供应偏紧、需求稳定在短期内仍将延续,苯乙烯有望延续目前振荡上行的走势。但是长期来看,明年是苯乙烯产能投放大年,而苯乙烯的下游近几年普遍表现不佳,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会进一步激化。在这种情况下,苯乙烯的价格下行的趋势仍然不会改变。
化工行业不能忽视工业氧化安全问题
化工行业不能忽视工业氧化安全问题

化工行业不能忽视工业氧化安全问题

日前,以“工业氧化”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呼吁,化工行业应重视工业氧化技术背后的安全问题。   “据统计,在化工产业中,至少有50%的化工产品涉及氧化。”中科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何鸣元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从会议中了解到,氧化是生产大宗化工原料和有机合成中间体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例如,烃类的氧化反应已被用于生产合成纤维、树脂和橡胶等的关键单体。所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电气、交通运输、先进制造、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有十分广泛和重要的应用。   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石化生物液体燃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宗保宁告诉记者,大宗化工产品一般都会涉及工业氧化。而工业氧化目前面临两个突出问题:除了化工副产物或化工污染比较多,就是安全问题。   实际上,工业氧化技术对于化工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多化学品都含有碳和氢,在制造化学品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氧化。而氧是非常活泼的,它既可以助燃,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自燃,所以就容易引起燃烧或爆炸。”何鸣元说。   何鸣元认为,目前国内已经掌握一些关键的工业氧化技术,但是在工业氧化技术的安全层面,过去人们的意识不够,需要做的工作还非常多。因此,从学术界到产业界,都需要对工业氧化技术涉及的安全问题加强重视。   “学术界可能更加重视开发新的氧化反应,从事工业氧化技术安全研究的人却非常少。”在何鸣元看来,开发一个化工产品,对其中包含的安全问题应该有全面的实验报告或成果鉴定。也就是说,不仅要关注化学反应本身,还要关注化学反应背后的安全问题。   英雄所见略同。“这些年科研人员开发出很多新的氧化反应,但这些氧化反应涉及的安全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几年发生的一些化工事故,使化工行业越来越重视这件事。”宗保宁说。   何鸣元建议,在工业氧化技术方面,国内化工行业要加强相关管理和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另外还要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管理机构,为工业氧化技术的安全性多一层保护。宗保宁则提出,国内化工领域应在工业氧化技术方面加强产学研结合,协力解决工业氧化安全涉及的核心技术难题。
化工企业突围战,三大策略致胜未来
化工企业突围战,三大策略致胜未来

化工企业突围战,三大策略致胜未来

中国化工市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快速增长,2018年化工业销售额高达十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化工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纵观全球,未来中国化工市场依旧蕴含着不可小觑的增长潜力,中国的国有、民营、外资化工企业均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化工企业面临四大新常态 巨大的发展机遇浪潮之下仍然包裹着重重挑战,未来中国化工行业将面临全球宏观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摩擦等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危机之中的破局探索将成为未来中国化工企业面临的新常态,也将持续推动企业的转型重塑。 聚焦高附加值业务,技术突破开启差异化竞争 低端产能过剩是目前国内许多化工企业普遍面临的压力,部分企业甚至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低价同质竞争的困局。以EVA(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为例,国内EVA产能集中于发泡级等低端产品、难以生产较高端的光伏级产品。企业不仅错失了2015-2017年下游光伏产业的发展风口,供需的错配更加致使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至53%。 为提升竞争力,众多国内化工企业纷纷推进从低利润同质化产品向高利润差异化产品的转型。以半导体行业中具有关键作用的CMP(化学机械抛光材料)为例,这一毛利率约60%的产品在2013年之前完全依赖于进口。但经过超过10年的持续研发,我国以安集微电子、鼎龙股份为代表的部分企业已成功完成核心技术突破,成功打入市场并结束了国外企业的垄断。 缓释产业链单一环节风险,探索产业链纵向延伸 中国很多化工企业的业务在诸多因素的限制下仅集中于产业链上的某一环节,这不仅使企业面临产业链上下游供给波动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整体的盈利空间。以工程塑料、工业丝等领域应用较广的高分子材料PA66(尼龙66)为例,在“己二腈-己二胺-PA66”产业链上,国内所有尼龙66厂商均集中于产业链尾端,而己二腈原料均需依靠进口。因此生产商不仅缺乏原料的议价能力,还容易陷入由于单一供应商断供而导致的产能关停窘境。 为增强整体市场的把控力,部分化工企业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尤其是其中利润率较高的环节)展开延伸。例如卫星石化就从自身所处的“丙烯酸-丙烯酸酯”环节分别向上下游展开了延伸,目前向上游建立了丙烯产能,向下游建立了高分子乳液、颜料中间体等产能。 主动拥抱海外优势资源,开启全球化战略布局 中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了部分国内化工企业的发展。例如,天然气成本占尿素生产成本的60%以上,但我国原油、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分别高于70%、40%。如天然气的供应量、供给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尿素企业的生产成本将可能随之大幅提升,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甚至使其出现亏损。 因此,部分对产业链上游依赖较大的化工企业开始考虑将产能转移至原材料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或通过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来拓展全球版图。例如万华化学自2015年来,先后通过收购匈牙利博苏化学以及瑞典国家化工,奠定和巩固了自身在全球聚氨酯行业的龙头地位。 环保政策持续高压,驱动企业供给侧绿色化改革 自2013年以来,环保督察、环保费改税等相关政策频出,环保监管持续趋严。对于涂料、农药等污染较大的细分行业而言,企业一方面面临着环保支出大幅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能面临产量下降的风险。例如,2018年江苏地区诸多PEt/>PET生产企业受到政府环保限电的影响,开工率下降10%-50%不等,企业销售额出现断崖式下跌。 在环保压力之下,部分企业选择加大对于防止污染设施建设的投入,或采用生物质原材料或催化剂以实现更加天然和清洁的生产流程,甚至转而寻求更加优越的生产线路。 化工企业的三大致胜策略 在未来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新常态下,普华永道根据多年的行业经验对“开展高附加值新业务”、“挖掘产业链延伸机会”和“积极开展全球化”这三条潜在转型路径中的关键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而助力企业健康的发展。 开展高附加值新业务 由于高附加值化工品/新材料领域所涉及的产品众多,且部分产品的下游应用场景尚且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挑选出最具有潜力、且最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新业务是重中之重。普华永道认为,化工企业可基于以下3个维度进行新业务选择: 聚焦未来高速发展的行业,筛选相关化工细分产业:着眼未来,5G、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在大行业的带动下,储能材料、显示材料等关键化学品及新材料将有望成长为上百亿规模的细分市场。 把握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趋势,识别可实现存量替代的机遇:以中美贸易战为例,由于进口关税提升,数百种化工产品的进口量明显降低。在此背景下,国内化工企业有必要持续识别存量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提早进行自身能力布局,利用国内供需缺口迅速抢占国内细分市场份额。 基于与企业现有业务的协同效应,形成最合适的产品组合结构:在上述两大维度筛选的基础上,企业还有必要评估新业务与自身业务的协同情况。通过选择具有高协同性的新业务,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成本结构。 案例:万华化学 2013年万华化学启动转型战略,主营业务逐步从单一的MDI转为涵盖聚氨酯系列(包括MDI、TDI、聚醚多元醇)、石化系列(丙烯酸、环氧丙烷等)、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SAP、TPU等)的多元产品结构。2013-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4%,其中石化系列和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两类新业务在2018年的占比已达到41%。根据万华化学的战略规划,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仍然是公司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挖掘产业链延伸的机会 产业链延伸的尝试通常会对企业本身的实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企业在进行产业链延伸时需重点评估以下3大要点: 综合评估内外部环节,筛选出延伸的目标产业链环节:企业需要对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市场规模、增长潜力、盈利能力、竞争环境、自身能力与战略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延伸覆盖的具体产业链环节与长度。 识别延伸关键壁垒,建立具体可行的克服方案:企业需要对延伸目标环节的技术、资金、资质、原材料、客户资源等壁垒进行准确识别和评估,并结合自身能力确立可行的克服方案。同时通过较准确的财务预估,缓释延长建设期对企业现金流造成的压力。 整合所覆盖产业链条,建立一体化协同效应:在完成对产业链目标环节的覆盖之后,企业需要通过一体化整合来进一步激发所覆盖产业链环节间的协同效应,使多个环节互为支持。因此企业应对组织架构、运营模式、管控机制等按需进行调整。 案例:恒力石化 恒力石化主营化纤纺织,主要产品是涤纶民用/工业丝、聚酯切片等PET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相关产品,主要原材料PTA和MEG等均通过外购获得。2015年恒力在大连长兴岛启动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项目于2018年底顺利开车投产,恒力由此成功打通“原油-芳烃-PTA-聚酯-民用丝及工业丝”全产业链。凭借自身全产业链的产能优势,恒力2019年上半年营业利润和净利润较18年同期分别了实现60%和114%的增长。 积极开展全球化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制度、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差异较大,化工企业在开展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以下3大核心问题: 寻找适宜标的:对于投资建厂来说,企业需要在宏观尺度考察可及市场情况、运费成本等要素,并在中微观尺度考察不同省市或园区的差异、潜在的优惠条件,从而选择最优的项目区位。对于投资收购而言,则需根据可及市场、竞争格局、核心壁垒、与本企业的协同等内外部情况进行筛选,寻找到最佳收购标的 制定详细筹备方案:投资建厂相关的筹备工作包括撰写满足目的地国要求的可行性报告、制定跨境资金筹措方案、筹备项目审核批准相关手续等;而投资收购则需要对标的企业展开商业、财务、法务等全面的尽职调查,同时对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关于外资准入、反垄断等相关投资法律法规进行研究 识别并规避潜在风险: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企业将面临诸多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外汇风险、物流风险、政治信用风险、劳动法律风险等。企业有必要对潜在风险先期进行识别与评估,并制定相对应的风险缓释方案 全球业务的协同整合:在全球化投资或建设完成后,还需考虑如何将全球业务进行整合,具体问题将包括组织架构设计、品牌使用、各自业务覆盖范围、产品内部消化等议题 案例:泛亚聚酯 位于广东省的泛亚聚酯是年产能30万吨的瓶级PET切片生产企业。2016年起,泛亚聚酯开始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赞工业城探索石化一体化项目的可行性,从而充分利用当地原材料(石油-PX)的低价与就近供应优势。2019年泛亚沙特项目一期已开工建设,全部项目完成后将建立从“原油”到“瓶级聚酯切片/涤纶纤维”的全产业链一体化产能。这一项目也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响应者而得到两国国家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